我們常說的“三桶油”分別指的是中石油、中石化、中海油。那么問題來了?三桶油是怎么來的呢?不過,在此之前,中國石油的管理機構經歷了一百三十多年的變遷?!耙煌坝汀卑l生了怎樣的合分,才走到今天?今天石化緣就帶您了解三桶油的前世今生誕生史!中國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,始于南朝(公元420年-公元589年)。范曄所著的《后漢書·郡國志》記載有:“縣南有山,石出泉水,大如,燃之極明,不可食。縣人謂之石漆”。“石漆”,當時即指石油,當時的人們使用石油作為潤滑油“膏車”,還用于照明、用作燃料等。不過,中國石油工業管理機構的故事卻是發生在一千多年以后了。

光緒三年(1877年),福建巡撫丁日昌、秦呈清開發臺灣苗栗出磺坑石油,當時可日產原油1.5噸左右。為管理當時苗栗的石油開采工作,1878年,清政府在臺灣苗栗設置礦油局,負責出磺坑油田的鉆井采油業務,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第一個管理機構誕生。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苗栗地區鉆探,先后鉆五口井,井深120米,僅一口見油氣,產量很少。加之晚清政府已自身難保,不重視石油開采,因而苗栗礦油局沒有領導中國石油工業。十九世紀初,美孚、亞細亞等外國石油公司進入中國市場。當時美孚在中國的銷售系統遍布中國沿海城市及內陸主要城市,煤油成為家居必需品,銷路興旺。

隨著外商在華傾銷石油牟取巨額利潤,并且石油廣泛應用于軍事,北洋政府慢慢開始重視石油開采。1914年,北洋政府在北京設立“籌辦全國煤油礦事宜處”,統一經營全國的石油。國民政府時期,石油成為人們必需的生活物資,中國人在開門七件事(柴米油鹽醬醋茶)之外,增此一件。1934年,國民黨成立資源委員會,經營重工業廠礦,其下轄玉門、臺灣等油礦,隸屬軍事委員會。后又改隸經濟部,之后又改隸行政院。到1945年底所轄企業達128個。此外,國民政府還建立了石油勘探處、各大城市設立營業所、石油運輸公司等。

抗日戰爭勝利后,資源委員會將其手中多家重、輕工業進行整合,于1946年6月1日在上海創建中國石油有限公司,其下轄高雄、東北、上海、玉門等油礦和煉油廠。與此同時,中國石油有限公司在上海、天津等各大城市設立營業所,銷售和分配石油產品,并與招商局合組中國油輪公司(后直轄資源委員會),負責運輸石油。1949年,中國石油有限公司遷往臺灣,改隸經濟部,更名為“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”。1949年10月1日,新中國誕生。建國初期,中國能源行業發展程度低,當時全國人均生活用電不足1千瓦時,居民生活用能以薪柴和燃煤為主,到1952年底,全國原油產量只有43.5萬噸。國家為統一管理能源行業,設立燃料工業部,其下設西北石油管理局、東北石油管理局。

1955年,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,對能源的需求迅速膨脹。燃料工業部分拆成煤炭工業部、石油工業部、電力工業部。1970年6月,這三個部又合并成立燃料化學工業部。1978年3月5日,撤消燃料化學工業部,成立石油工業部和化學工業部。(以下漫畫原創作者:混知)也就是在石油工業部的領導下,1982年2月成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(CNOOC),全面負責開采海洋石油對外合作業務。1983年7月,成立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(SINOPEC)。1988年9月,石油工業部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1998年3月16日,國家將化學工業部、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、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的政府職能合并,組建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,“三桶油”實現政企分開。原屬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八個油田:勝利、中原、江蘇、河南、江漢、滇黔桂、安徽和浙江等轉移到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。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更名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(CNPC)。原屬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的13座主要煉廠包括大慶、撫順、遼陽、錦州、錦西、大連、蘭州和烏魯木齊等轉移到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。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更名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(SINOPEC)。2001年,國家石油和化學工業局被撤銷,并改組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,負責行業的協調。

伴隨著公司股份化進程,行政和企業完全分離成立集團公司走向國際市場。1999年9月,CNOOC成立”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(香港)。1999年11月,CNPC成立“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”,隨后在在紐約、香港股市上市。2000年2月,SINOPEC成立“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”。